多线南蜥

Mabuya multifasciata   Kuhl
   

  12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上鼻鳞彼此不切;每一背鳞有3—5条明显的纵棱,尾长为头体长的1.5倍。
形态 吻端钝圆,吻长与眼耳间距等长;吻鳞宽大于高;鼻孔位于单枚鼻鳞中央;有上鼻鳞一对,彼此分离;额鼻鳞与吻鳞相接,仅有个别彼此分离;有一对后鼻鳞,仅1号的1侧无;鼻鳞宽大于长;前额鳞一对,彼此相接,有1号标本前额鳞与额鼻鳞彼此愈合;额鳞长大于宽,其前面宽约为后面宽的3倍;顶鳞宽大于长,被间顶鳞隔开,彼此不相接,顶眼尚清晰;颊鳞2枚,极个别有3枚;颈鳞1对,仅1号左侧没有;眼上鳞4枚,第2枚最大,下眼睑被小鳞;耳孔小,圆形,前缘具瓣突,周围是小鳞;颞部鳞片平滑或微弱起棱;鼓膜深陷;上唇鳞7枚,1号标本左侧为6,第五枚最大,位于眼下。体形粗壮,背鳞和侧鳞几等大,覆瓦状排列,体、尾、四肢背面每个鳞片具3—5条纵棱;环体中段鳞30—32行;腹鳞平滑,仅咽喉部微弱起棱;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.5倍,尾腹面中央一行鳞不明显扩大,尾易断,再生尾鳞片扩大且无棱;四肢大小适中,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雌性趾端达掌腕,雄性可达肘关节;掌蹠部被粒鳞,第IV趾趾下瓣17—22枚,有1号雌体多达28枚;指趾下瓣平滑或微弱起棱。
生活时,头背鳞片常有显著黑斑,体、尾四肢背面橄榄色或棕色,颜色一致或每个鳞两侧有黑色斑点,有的黑色斑点缀连成行;体侧色深,有的鳞片上有带黑边的浅色小斑点,体两侧各有一条浅灰色窄纵纹,从前额鳞起、经眼上缘至体侧达尾部,此纵纹跨两个鳞行交接处,各占半个鳞宽。腹面白色,咽喉部橘黄色。雄性生殖季节时,体侧为土红色或橘黄色,胁后部较明显。
查看标本 海南:吊罗山大里3 ♂♂(CIB 64 III 5897、64III5993、64 III 6048) 7 ♀♀(CIB 64 III 5591、64 III 5782、64III5784、64 III 5882、64 III 5968、64 III 5971、64 III 6020),吊罗山南喜7 ♂♂ (CIB 64 III 6220—24、64 III 6226、64 III 6230) 3 ♀♀ (CIB 64 III 6233、64 III 6241、646244)。

生物学

海南标本采集于海拔42—500m开阔地,而以200m左右的丘陵地居多;云南标本采自海拔450—1560m地区。常在耕作地,路旁草丛及坡地沟边活动。卵生,每次产卵5—7枚。剖检1964年6月5日和10日采自海南吊罗山的2雌,一雌体左右侧输卵管内均为2枚,最大卵径左侧4.1mm × 4.1mm。右侧为3.2mm × 3.2mm;另一雌体左右输卵管内均为4枚,最大卵径左侧为15.3mm × 8.5mm,右侧为16.7mm ×9.7mm。
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缅甸,泰国,印度(阿萨姆,尼古巴群岛),印度尼西亚至巴布亚新几内亚,菲律宾。

国内分布

台湾、广东、海南(文昌、海口、陵水、琼中、崖县、白沙)、云南(河口、元江、永德、孟连、西双版纳、临沧)